一、营造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环境
(一)增强县域创新意识。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利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载体,围绕科技创新热点问题和公众科技需求,举办体验性强、参与面广的科普活动,营造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县域发展的氛围。大力推进网上科技传播、服务,建立网上科技活动周、数字科普终端、技术交易平台。开展科技志愿者基层行活动,支持县级学会、企业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开展农村科普活动。鼓励县(市)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和先进生产技术,建设融文化传承、创新展示、科普宣传、参与体验、旅游互动等为一体的创意展示中心、宣教中心、展览馆等科教基地。
(二)健全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优化工作流程,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赋予市、县级政府更多自主权。完善科技、财政、税务部门联动机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引导银行机构在风险可控、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县域科技创新融资需求。加大财政科技资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对县域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建立政府部门联系企业、科技人才制度,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促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优质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的对接。全面提升县域知识产权代理、交易、咨询和评估等服务水平,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县(市)。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省、市、县(市、区)网上技术市场体系,落实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奖励政策。在科技成果需求强、转化好、见效快的县(市),增设技术合同登记服务点,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建立符合县域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实现科技成果供需现场对接。鼓励依托农村电商平台等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对效果明显的给予奖励补助。推动县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加快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模式,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
(四)强化县域科技交流合作。指导县域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支持县域企业提前介入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中试活动,通过共担风险获取高新技术成果优先转化权。加强县域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引入境外优质战略合作伙伴,引进先进技术、种质资源、经营管理模式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加工生产基地等。深入实施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并扩大产业领域,支持高层次专家团队携带高新技术项目在县域落地转化。
二、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
(一)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全省科技创新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盐碱地综合治理、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政策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创新利用,着眼满足结构调整、食品安全对多元化品种的重大需求,积极培育优质专用、绿色多抗、高功能型、适宜机械化的农业新品种。持续推动小麦、玉米“双增产”科技创新,落实“南种北繁”“东种西育”科技创新计划,实现良种良法良田融合推进。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升级版,争取滨海盐碱地治理利用与产业开发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启动“植物根系微环境研究”“亲土种植示范试验”等专项科研计划。
(二)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四级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并将相关园区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提升计划,鼓励园区企业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农业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农业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支持园区成立特色产业创新联盟,带动县域大力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三)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支持农业大县围绕主导产业需求,广泛集聚农业科技资源,探索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组装集成、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无缝衔接。以智慧化提升农业现代化,强化“互联网+”农业科技综合服务,擦亮“云农业科技园”品牌。推广“农科驿站”模式,聚焦农科研发、农技推广、科技精准扶贫、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乡村基层建设新型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
(四)强化乡村人才培训。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形成以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转业军人、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基层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扶贫第一书记、乡土科技能人等群体定期科技培训机制。支持县域各类园区、龙头企业建立基层科协组织。利用好电视农科频道、广播乡村频道、齐鲁网“12396科技热线”、农科微课堂、掌上课堂,拓展党员远教网络、农技推广站、基层供销社、农民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电商等主体的功能,因地制宜开展培训服务。及时组织应季农技培训,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着眼实现省委、省政府“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三生三美”目标要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业“新六产”、农村“七改工程”、标准化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文明建设中的运用。通过联合与合作模式开展双创,组建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的双创联盟,发展“农业+”旅游、康养、文化、教育、休闲等多种模式。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三、加快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一)推动经济强县向创新强县跃升。全面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制造、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支持经济强县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大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产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人才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引导有意愿的企业加入域外大学科技园。支持县域新建各类产业孵化服务基地,对符合条件的落实相应优惠政策,对入园企业在研发、人才、平台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经济强县输出优质科技经济资源,结对帮扶经济弱县,促进县域均衡发展。
(二)支持县域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坚持线上与线下、传统与新兴、“自主”与“外来”相结合,强化优势整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协同推进全面创新,统筹做好“由大变强”和“由小变精”两篇文章。依托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大型企业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围绕企业技术链条,及时布局创新要素,孵化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启动“县域科技千强小微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技术创新活跃、产业特色鲜明的小微企业,5年内推动1000家以上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实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等按规定给予支持。引导企业有效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三)推动县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加强省级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全省县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基地)全覆盖。省级财政科技资金对达到一定规模、带动力强的集群分领域予以立项支持。
四、夯实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基础
(一)发挥科技领军人才引领作用。适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需求,邀请省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开展技术指导,为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把脉会诊,提供技术支持。支持企业聘请科技领军人才作为技术专家,强化技术、资源、信息对接,实现双赢多赢;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发挥影响力,领衔组建创新团队,引聚更多优秀人才为县域服务。科技部门、企业要为科技领军人才配备科研助理,强化服务保障,加强传帮带和创新创业辅导。支持县域内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等技术机构,省科技部门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企业申请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备案。省科技部门将对作用发挥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域企业院士工作站给予适当支持。
(二)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县域创新发展。启动青年科技人才服务县域创新行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卫生健康机构专业技术能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到县域开展技术服务。建立面向服务基层的青年科技人才双创支持措施,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博士基金重点向应用领域、基层实践倾斜,每年安排一批与基层创新密切相关的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鼓励法人治理结构的科研院所在县域建立实验基地,选派青年科技人才到基地工作,省级财政科技资金将对重点项目承担者给予支持。
(三)凝聚各类人才服务县域创新发展合力。发挥企业家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支持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强化科技特派员团队建设,加大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积极支持县域产业、企业、基层卫生健康机构发展。加强供需对接,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双向”派驻科技特派员。实施“千人服务千企”行动计划,5年时间内,每年选派1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赴中小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推广“科技镇长团”“博士服务团”等模式。搭建高校与企业、农村专业户的协同平台,吸引大学生在县域实习实训,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五、以科技创新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发展的科技需求, 坚持扶志、扶智、扶能相结合,支持发展贫困人口能直接受益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定点帮扶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创新成果在贫困地区应用推广和集成示范。引导扶贫工作重点村与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提升产业带动脱贫能力。
六、促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治理、水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强化重点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乡村易发多发重大疾病防控等人口健康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强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加快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县级网络成员单位建设。加快集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技术集成与应用。建设好“雪亮工程”,推进县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和联网应用。加强食品安全源头防治、过程控制、监管支撑、安全追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七、加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挥省级科技部门督促、指导、协调作用,科学谋划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强化县(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县(市)科技部门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强对乡镇科技工作的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制定创新发展规划,在科技管理、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吸引、科技扶贫等方面探索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对上述工作综合评估位居前列的县(市),省市两级科技创新资源给予倾斜支持。
(二)开展创新能力监测。推进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在县域落实。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省县域创新调查和创新能力监测,将监测评价结果纳入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
(三)强化典型示范和宣传。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型县(市)、乡镇,积极争创全国创新型县(市)、乡镇。总结提炼成效明显、具有我省特色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和模式,大力推广宣传,争取在全国形成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