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山东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山东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5-21 13:00:53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山东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着力点,科学作为,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扎实开展海洋经济试点,积极争取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纳入国家级新区序列,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站在了建设海洋强省新的起点上。
       1.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1%,2015年达到1.2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9.4%。
       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调整为6.8:44.5:48.7。海洋第一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3.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了一大批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式获批运行,实施了蓝色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海洋科技研发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青岛、烟台、威海3市成为国家首批海洋高技术产业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之首,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4.基础设施保障更加有力。青岛董家口港区初具规模,滨州港开始启用,一大批泊位码头建成运营,山东半岛港口群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青烟威荣城际与济青高铁成功贯通,构筑了海陆联动发展大动脉;沿海公路、航空、管道网络更加完善,水利、能源和通信等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标准防潮堤坝体系构筑安全屏障,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海洋经济开放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青岛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中外合作园区建设加快,青岛西海岸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烟台东部等海洋经济新区初具规模,一大批海洋经济特色园区不断壮大,成为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发展高地。蓝色经济国际论坛影响力不断提高,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进展顺利;青岛、烟台、日照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和节点城市,威海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展现出强劲态势。
       6.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步伐加快,海洋保护区面积稳步扩大;集中集约用海开发建设有序推进,“五湾”整治和“五岛群”开发保护成效显著,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不断完善。
       7.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法制体系不断健全,海洋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取得较大进展,部门联动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成立了海洋综合执法大队,海事管理、海事仲裁得到加强。
       (二)面临形势
       纵观国内外发展形势,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我国战略全局中的作用将更加突显,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既拥有重大机遇,也需要应对诸多挑战。
       1.发展机遇。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产业布局、分工协作、要素组合、运行机制都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我省深化海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加快“走出去”开拓发展空间提供重大机遇。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提出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重点和方向更加明确。我国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对于加快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由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从我省来看,海洋经济试点的深入推进,为加快构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海洋科技为主题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为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建设海洋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
       2.面临挑战。全球经济复苏依旧乏力,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国际海洋竞争更加激烈,地缘政治关系更加复杂多变,给我省海洋经济相关领域对外投资和合作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我省海洋经济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尚未得到彻底转变,海洋经济发展布局不够合理,部分海洋行业产能过剩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并存,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集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成果转化率不高,特别是近年来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对我省海洋人才、技术等抽离效应有所显现;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仍显薄弱;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保障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握好海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谋划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的路径,确保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走在前列。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一个定位、三个提升”,坚持人海和谐、海陆并进、彰显特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质增效,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教育人才中心;着力加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深度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加快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层次;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与人海和谐,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综合管理,繁荣发展海洋事业,加快构筑海洋经济与海洋事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加速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海洋经济强省,努力在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走在前列。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充分发挥创新在提高海洋经济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高端产业培育,持续推动海洋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让创新贯穿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全过程,抢占海洋经济竞争制高点。
       ——统筹协调。按照由海及陆、梯次推进的要求,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谋划布局,把海洋产业和海洋事业作为一个系统协同推进,加快提高海陆资源要素统筹配置效率和海陆经济联动发展水平,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更加注重推动海洋事业加快发展,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海洋事业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人海和谐。以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为根本指导方针,推进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近岸海域空间布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制度,着力推动海洋经济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促进人海和谐。
       ——开放合作。倡导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现代海洋发展理念,更好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更好发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作用,深度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新优势。
       ——共建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引导海洋资源供给利用向消费服务型转变,保障海洋食品供应和安全,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防范环境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保障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引领国家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的排头兵,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综合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强省。
       ——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及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
       ——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4:50,第一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海洋服务业成为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海洋产业基地。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有效推进,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端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优势领域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层次显著提升。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载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成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海洋经济特色园区和中外合作园区,成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领头雁。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总面积比重稳步提升,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海域、海岛和海岸线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陆源污染物排海达标率和排海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显著提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稳步提高。
       ——海洋管理与服务能力提高。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海洋事业繁荣发展,海洋执法机构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与海洋维权的能力加快提高。

       三、总体布局
       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任务目标,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海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统筹海陆资源开发、产业培育、生态建设的要求,深入落实“一核、两极、三带”的总体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两大引擎、四大基地”,优化“两个增长极”,加快推进“五湾、五岛群”的科学开发,加快构筑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的开发格局。
       (一)培育两大引擎
       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跨越引擎。突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大力提升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港口航运、海洋文化旅游、涉海金融三大海洋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着力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和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形成先进制造业发达、现代服务业繁荣的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
       蓝色硅谷——海洋科技创新引擎。瞄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打造我国抢占国际海洋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坚持科技立谷、创新强谷、体制活谷、开放兴谷、生态建谷,以海洋生物、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与环保、海洋仪器仪表及海洋装备为重点,着力实施科技研发机构集聚、创新型企业培育、人才培养引进、研发公共服务等重大推进工程,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努力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大幅提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和人才集聚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中心,引领全国海洋科技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桥头堡。
       (二)做强四大基地
       充分发挥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海洋产业基础良好、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开放水平较高等综合优势,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向链条的高端延伸,向高技术领域迈进,着力打造青岛、烟台、威海三大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潍坊海洋高端产业基地,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青岛市要充分发挥国家海洋科技领军城市的优势,以世界眼光谋划,按国际标准打造,全面提升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海洋设备检测中心、深海战略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研发中心和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建设,大力培育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深海战略资源勘探开发和海洋高技术服务等产业,建设一批聚集度高、特色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海洋高技术产业聚集区,构建较为完善的海洋高技术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引领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参与国际海洋竞争与合作的主导力量。
       烟台市要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为依托,围绕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高技术服务业保等重点领域,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立重点企业、特色园区、科技研发中心、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互动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
       威海市要充分发挥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浅海试验场、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国家海洋生物与碳汇研发基地、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山东远洋渔业促进中心、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发展现代海水增养殖、水产良种繁育、远洋渔业、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中国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区、中国北方海洋种业基地、中国远洋渔业基地、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和中国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抓住用好建设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机遇,探索与韩国海洋产业链对接、合作建设海洋特色园区、海洋科技研发平台等新模式,推动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潍坊市要充分发挥海洋化工基地的优势,着力发展卤水资源深加工等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基地;积极推进潍坊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加快构建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和转化平台支撑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推进潍坊中心渔港及海渔产业园项目、十万亩“海上粮仓”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海洋动力装备、港口机械、水下机器人、海洋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监控和海洋运输导航等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
       (三)提升两个增长极
       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提高集聚要素资源、集聚创新功能、集聚高端产业的能力,高起点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东营市要加快推进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和海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海洋石油装备高端产业链;积极发展健康养殖、海水利用、海洋油气开采等产业。滨州市要重点开发海水健康养殖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积极打造海洋生物高效养殖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海底高压软管、移动式海洋钻井采油平台等产业化开发,推动特色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海洋生物制品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多肽生产基地。建立合作机制,壮大临港物流业,共同打造黄河三角洲滨海生态旅游品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要发挥好国际海洋城的载体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国内外合作,着力打造优势海水种苗繁育基地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特色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山海景观兼具,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海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中蒙经济走廊重要支点城市的优势,打造纵贯东西、连通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集散中心和临港产业基地。
       (四)优化五海湾生态经济区
       以莱州湾、芝罘湾、威海湾、石岛湾和胶州湾五大海湾为重点,优化美化人工岸线,实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加强海洋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珍贵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进一步提升海湾环境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莱州湾。重点打造以高效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海湾经济区。大力实施海洋牧场建设、湿地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海洋污染综合治理、节能减排、海洋生态保护、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七大类生态整治示范项目,全面提升莱州湾生态服务功能。重点是研发推广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筏式养殖、海底森林等技术,打造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加大陆源入海污染整治和海上溢油整治力度,开展水域生物净化示范;推广应用滩涂池塘养殖排放水的梯度利用关键技术、海洋盐业排放水的综合利用技术、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利用技术,建立渔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大对已选划海洋特别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维护和改善莱州湾生态平衡。
       胶州湾。重点打造以海洋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海湾经济区。根据胶州湾水域及沿岸功能分区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合理调整环湾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严格控制陆源及海上污染物排放以及盲目的围填海活动。实施重点河流流域治理工程、河口湿地保护工程、生活及工业污水治理工程、港口及船舶污染达标工程以及底质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大沽河、墨水河及李村河等重点入湾河流的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环湾主要工业园区和城区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实行100%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港口及临海工程建设的疏浚废物及生活垃圾处理,明确不同海域功能区水质标准,建立海上运输船舶及养殖海域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设立大沽河湿地保护区,全面恢复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遏制胶州湾面积加速减少的趋势,打造水净物丰、景观怡人的蓝色海湾,创建国家海洋公园。
       芝罘湾。重点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海洋经济区。严格控制城市污水及海上污染物排放,合理规划沿岸工程建设项目,全面维持芝罘湾的海水水质标准。重点实施港口搬迁、养殖区转型以及污水控制工程,重新定位烟台港—芝罘港区的功能,逐步由客货运输向旅游观光转移,推动芝罘邮轮靠泊港和游艇码头建设。严格控制海湾周边海域海水养殖规模以及排污总量,提高滨海旅游项目环境评估标准,全面维护芝罘湾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威海湾。重点打造以滨海旅游、休闲渔业为特色的港湾休闲旅游区。依托刘公岛、沿海公园,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推进蓝色休闲之都建设。加快威海湾港区转型升级,提升新港客运货运能力。建设好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大对刘公岛、日岛等岛屿和太平洋鲱鱼等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力度。控制主城区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以及海上旅游与交通船舶污染,加强海洋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改善湾内水域水质。
       石岛湾。重点打造以现代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特色的海湾经济区。科学配置海湾岸线,优化沿湾港口航运、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布局。合理规划用海项目,保障石岛湾核电用海需求。依托百万吨级渔业冷链物流园区和渔港经济区,着力打造现代渔业企业集群。加强海水水质监测,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有序推进破损岸线整治修复,改善海湾生态系统功能。
       (五)科学开发五岛群
       贯彻落实国家《海岛保护法》,充分发挥海岛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有选择地推动以生态养殖、休闲渔业、海岛旅游及海洋牧场建设为主的海岛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
       庙岛群岛及烟台岛群。庙岛群岛要打造代表中国海岛品质、彰显蓝色魅力的休闲胜地、海洋生态文化名城和渤海湾协作枢纽。重点推进百万亩海底森林和百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建设国家级生态渔业示范区。积极开发建设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试验潮汐能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进一步完善海岛旅游度假设施,打造长岛国际旅游度假岛。整体开发养马岛,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集中开发前海区域,建设滨海生态城;大力推动人工鱼礁和人工放流工程,建设三山岛近海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区。建造小型旅游码头,完善旅游观光设施,适度开发三山岛休闲渔业;改善崆峒岛群渔场环境,建立海洋渔业增值保护区和崆峒岛群海洋特别保护区。
       威海近岸岛群。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海洋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依托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筹推进周边大鸿岛、小鸿岛、日岛、黑岛等无居民海岛岛群开发,打造爱国主义教育与休闲渔业为主的特色海岛旅游路线;组织实施海驴岛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程,打造海鸟生态观光特色旅游;加快小青岛、鸡鸣岛休闲垂钓基地建设,着力恢复渔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海岛乡村旅游;依托五岛、鹁鸽岛加快推广海洋牧场和立体化增养殖方式,培植桑沟湾水产养殖业和现代渔业集聚区;抓住建设褚岛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契机,积极促进海洋高新技术、海洋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建设海洋高端产业园区。
       青岛近岸岛群。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依托,打造现代化的港口物流、能源和出口加工基地;以灵山岛、田横岛和大、小管岛为重点,重点推进海洋牧场、海珍品增养业和海岛旅游业开发。进一步完善灵山岛海上交通设施和海岛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以海岛旅游为导向,推动灵山岛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围绕灵山岛海洋保护区建设,加大海洋环境修复投入,推进投礁型海洋牧场建设,促进海岛休闲渔业发展;围绕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海岛度假及团体旅游,开展周末居民休闲游和团体旅游,打造现代海岛旅游度假区;加快大、小管岛近海海洋牧场建设,逐步恢复近海鱼类资源,推动海岛休闲渔业发展。加快海岛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工程及海岛旅游码头建设,完善海岛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海岛休闲旅游发展。推动大、小管岛岛群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维持和修复海岛海域生态系统健康。
       日照近岸海岛。重点发展海产品增养殖业和海洋旅游业。以桃花岛、太公岛为重点,加大海岛开发力度,建设集天然生长、水产养殖、观光旅游、民俗风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海岛休闲旅游区。开展海岛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建立近岸海岛自然保护区。
       滨州近岸海岛。加大海岸带、盐碱带和滩涂开发力度,重点发展浅海滩涂增养殖、海盐和盐化工、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种植,加强贝类综合开发和贝壳砂的开发利用,建设贝类生态产业带。加快推进贝壳堤岛保护区规范化试点建设。全面加强贝壳沙滩的保护,科学利用开发贝壳沙滩发展特色旅游业。

       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以打造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目标,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对接融合为方向,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发展海洋经济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动开放协同创新,加强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孵化转化基地建设,加强高层次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向海洋骨干企业集聚、向海洋优势产业集中、向海洋重点领域集成,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上,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提供强大动力。
       (一)完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顺应基于互联网协同创新蓬勃兴起的趋势,以蓝色硅谷建设为核心,加强对现有创新平台和载体的整合,完善体系,优化服务,创新机制,主动融入全球海洋创新网络,构建开放共享型创新平台网络。着眼于小试、中试、产业化、工程化等创新全过程,对现有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分类聚集、整合归并,加快构建定位清晰、功能完善、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网络。充分发挥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的引领作用,加快海洋能及海洋仪器观测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等建设,加快提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研发水平,促进海洋科技资源优化整合;以国家深海基地、海底观测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大洋样品馆为依托,重点发展海底立体探测技术、深潜技术、深海作业技术、深海大洋矿产勘探开发技术,提高海洋深度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建设国家深远海开发战略的技术保障基地,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综合性创新平台。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加快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深海技术装备研发、特种船舶研发设计等创新平台,在优势领域整合形成若干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海洋科技专业性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努力在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培育壮大一批新的海洋技术创新平台。依托蓝色硅谷,提高创新要素资源集成共享水平,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委托研发、组建联合实验室、成立合资公司以及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合作模式的战略联盟,打造一批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建立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汇众智搞创新,打造一批海洋科技众创平台。主动融入全球海洋创新网络,进一步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打造一批海洋科技开放创新平台。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创新激励机制和支持模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积极吸纳海洋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制定全省海洋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的机制,扩大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形成千帆竞发、蓬勃向上的集群创新态势。综合应用项目、平台、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海洋行业骨干企业开展应用性和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着力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创新型领军企业;制定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条件和标准,增加有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别优惠条款,加强政策辅导和咨询服务,增强政策实施的操作性和便利性,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海洋科技创新主体。
       (三)打造海洋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立足优势领域,按照建设模式上“逻辑统一和物理分布”相结合、运行模式上“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服务模式上“集中受理与多样化便捷化”相结合,创新推进机制和共享机制,加快构建由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等系统组成的海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社会研发、企业创新等提供基础性、应用性、共享性、多样性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实现创新资源共用、创造价值共享。
       (四)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畅通转化渠道,促进海洋科技优势加速转化成海洋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构筑孵化转化平台。充分发挥青岛、烟台、威海等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示范作用,加快建设一批海洋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推广中心和孵化基地,重点支持烟台建设国家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推进威海褚岛国家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建设,支持潍坊创建国家级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推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相结合,加快形成功能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投资多元化、组织网络化的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完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普惠性政策,支持发展以成功企业或企业家为核心,向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培训、顾问服务、市场信息、天使投资等专业化服务的市场主体。加快完善孵化转化支撑服务体系。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海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撬动和放大效应,优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融资环境,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和损失,调动金融资本、民间投资和企业资本等共同参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依托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采取网上技术市场与实体科技大市场线上线下相结合,集成技术交易、成果评估与信息发布、人才技术服务、法律服务、资本运作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立全省统一、连接国内外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畅通孵化转化渠道。支持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对持有的财政资金形成的海洋科技成果,自主决定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加快拓展转化渠道。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支持承担较多行业共性科研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组建成海洋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海洋技术转移机制,逐步实现与下属公司剥离,促进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建设军民科技深度融合示范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科技行动,搭建密切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平台,多渠道多形式联合开展海洋科技创新,促进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及产业化,积极培育军民融合海洋高技术企业,推动一批重点海洋产业进入军工领域,建设海洋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园区。
       (五)实施“透明海洋”和“屯渔戍边”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与国家战略联动,整合相关科技创新资源,以“提高观测、认知、预测能力,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集成与系统性研究,打造高端深海观测平台及观测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完善系统化、可持续的海洋观测与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技术体系,巩固海洋科技创新优势。以形成面向深远海的工业化海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为目标,实施“屯渔戍边”工程,重点开展深海工业化养殖、海洋工程装备、渔获捕捞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整船平台、幼苗孵化与养殖、物流加工和数字信息管控四位一体的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与基站,推动海洋渔业养殖空间向深远海拓展,实现有效开发利用蓝色国土空间和守护海疆。
       (六)构筑海洋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以事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健全“育、引、用、留”的海洋人才政策体系,实现“培养引进一批人才、集聚一批创新团队、带动一个行业发展、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编制海洋经济和高端人才需求目录,加强海洋产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公共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海洋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跨学科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打造我国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继续实施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以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重点,继续深入实施蓝色产业领军人才计划,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鼓励涉海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人才合作机制;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梯次合理、门类齐全、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科研基地和国际学术合作交流项目,加快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实现人才、平台的对接。用好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海洋科教人才出国(境)培训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快引进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打造一批海洋经济引智示范基地,吸引各方人才来鲁创新创业。加快完善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完善海洋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给予科技人才更多的利益回报。顺应“创客”运动蓬勃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和利益分享机制,集聚利用各类创新人才。构建统一开放的海洋产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建设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五、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导向,以推动海洋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加速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发展向链条的高端延伸,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拓展,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同融合发展,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打造“海上粮仓”
       突破育种关键技术,重点培育海水增养殖优质品种和繁育健康苗种,推动生态低碳、健康高效、工厂化养殖,大力发展渔业增殖业,控制近海捕捞,拓展远洋渔业和极地捕捞,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和渔业资源修复—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现代贸易产业链条,大力拓展渔业功能,实施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生物育种、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现代休闲渔业基地,实现种粮于海、产粮于海、存粮于海。坚持生态优先、海陆统筹原则,协同推进“海上粮仓”和“渤海粮仓”建设,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1.海洋生物育种业。加大对海水增养殖优质品种培育和健康苗种繁育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水产原良种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以及黄河三角洲等地建设一批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良种基地,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名优产品的比例,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生物育种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重点培育水产新品种(系)10个,建立水产良种繁育基地20个,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苗企业10家。
       2.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海水高效循环水的设施化养殖,高效集约的标准化池塘养殖,生态健康养殖等先进模式,打造全国重要的健康养殖基地。以烟台、青岛、威海等海域为主体,推进生态低碳养殖,建设浅海优势海产品健康养殖基地;以东营、潍坊、滨州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建设;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滨州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健康养殖基地;开展黄海冷水团绿色鱼类养殖试验,完成关键养殖技术研究和养殖工船平台搭建,推动高品质、绿色鱼类养殖规模化发展。
       3.渔业增殖业。依法加强渔业资源管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力度,推行立体增殖模式。合理控制捕捞强度,严格实施休渔制度。建设人工鱼礁带、贝类生态产业带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改善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和质量。加强规划引导和管控,大力实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藻场建设为主的海洋牧场提升工程,推广人工鱼礁新构型、新材料、新布局,开展大规模海底造礁和立体生态养殖,促进海洋养殖与水产加工流通、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体验等相结合,把海洋牧场打造成为“海上粮仓”建设核心区、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区、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至2020年,重点打造莱州湾中东部、烟威近海、荣成东部、海州湾北部等30个海洋牧场示范区。
       4.远洋渔业。加强国际渔业合作,积极开发利用国际渔场资源,参与开发新的国际渔业资源,优化远洋渔业生产布局,开拓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发展壮大大洋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以开发南极磷虾为重点,加快发展南极渔业,加快加强远洋捕捞科技研发,提高远洋渔业资源探捕、评估能力。以威海为重点,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建成一批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完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增强远洋渔业服务保障能力。依托荣成、寿光、蓬莱、黄岛等4个远洋渔业基地,加强政府引导,支持以资产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实行重组、参股等多种合作形式,推动现有远洋企业加快整合,打造大型远洋渔业集团。加快研究制定远洋渔船升级更新的扶持政策,发挥好山东省船舶技术研究院作用,提高远洋渔船的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捕捞能力;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将部分造船能力转向现代远洋渔船的开发和更新,适当增加现代化专业远洋渔船建造规模。深化在远洋渔业、冷链物流等领域的合作,打造海峡两岸(蓬莱)渔业交流合作示范基地。着力培育推进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和网络化市场销售体系建设,把中国(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际性金枪鱼产品集散地,把威海建成全国重要的远洋水产品加工与物流基地。
       5.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业。加大对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加强对超高压超低温冷冻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开发鲜活、冷鲜等水产食品和海洋保健食品,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打造海带、刺参、金枪鱼、鱿鱼、三文鱼、鳕鱼、海洋调味品、冷冻食品等海洋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基地。创新水产品流通方式,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批发市场利用互联网做强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增强物流配送、质量标准、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展览展示、咨询服务等新型功能。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引导批发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物流园区转型。鼓励线上渔业信息服务平台向综合交易服务平台转型,围绕客户需求组织线下展示会、洽谈会、交易会,为渔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垂直纵深服务。依托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推进水产冷链物流标准化研究和应用,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提升发展荣成、城阳、芝罘等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建设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构建“互联网+冷链物流”新业态,打造智慧冷链物流生态链。依托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开展以海洋商品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探索建立水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水产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6.休闲渔业。利用岛礁、港湾、沙滩、滩涂等自然资源以及渔村、渔港等人文资源,结合养殖基地、海洋牧场建设,适应不同消费群体需求,重点开发养殖基地观赏、休闲垂钓、生态观光、生活体验、品尝购物、科普教育等系列休闲渔业产品,加快建设渔家乐园、渔俗新村、海上垂钓观景中心、海滨俱乐部等设施,健全完善休闲渔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生产、观光、垂钓、餐饮、娱乐、购物等一二三产融合的综合性休闲渔业,创建一批省级休闲渔业公园。依托规模化的专业海水养殖网箱和围塘养殖基地,放养名贵海水鱼类,配备休闲船和观光游艇等设施,发展以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依托港湾浅海、岛礁等,发展集海岛海景观光旅游与岛礁矶钓、潮间带采集等相结合的休闲渔业。以享受渔捞乐趣,体验渔民生活,领略渔村风情为主题,发展游客全程参与的近海传统小型捕捞作业等特色旅游产品。统筹规划建设海产品市场、渔鲜品尝一条街,增加渔俗文化表演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项目,发展集品尝海鲜、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滨港休闲渔业。开展观赏鱼大赛、垂钓比赛、渔业饮食文化节、放鱼节、开渔节以及渔业科普、美术摄影等活动,挖掘、传承、弘扬、创新渔业文化,全力打造齐鲁渔业民俗文化品牌。
       7.建设水产品安全示范省。深入实施食安山东建设战略,启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快速检测技术普及工程和质量追溯工程,构筑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的水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实行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吃上更多绿色、安全、放心水产品的需求。
       (二)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投入模式,完善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对接融合的机制,推动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壮大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1.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创新药物和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构筑“活性物质提取—保健品—创新药物—新材料”为体系的可持续利用产业链,形成规模较大、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医药和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基地。(1)建设特色海洋药品生产体系和产业集群。以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为主体,重点开展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基础的创新药物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加强与国内外医药研发机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新技术,开发新的海洋药物;实施海洋基因库项目,建设全球最大的海洋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青岛、烟台、潍坊重点开展海洋药用基因工程研究,开发新型海洋蛋白、多糖、多肽类创新药物。(2)着力推动海洋功能性食品、化妆品与天然药品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依托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地,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海洋中成药,培育一批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具有较高国际水平的海洋天然药物(中药)企业;发挥烟台、威海、滨州、日照等市的产业基础和海洋生物资源优势,以深海生物组织和海洋活性物质的提取为方向,开发海洋系列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烟台、日照等地要加快引进、开发、应用一批先进技术,集约高效利用海产品废弃资源,生产原料药物系列产品。(3)大力发展以海藻为主要原料的特色海洋化学药生产。依托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加快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能,大力推进以海洋藻类活性物质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开发及产业化发展。(4)研究开发海洋医用新材料。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藻类及其他水产品加工副产品,规模化生产海洋生物医药材料,建设国家海洋医用材料产业基地。(5)发展海洋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海洋药物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重点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到2020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培育大型海洋生物医药生产企业20家以上,培育一批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特色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
       2.海洋新能源产业。围绕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综合保障体系,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加快开发利用步伐,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新能源产业基地。(1)合理适度推进海洋风能利用。以低成本、模块化、高性能为目标,建设沿海和海上风电基地。重点在青岛、烟台、潍坊建设风电装备产业园,支持发展新型海上风电机组支撑结构关键技术与相关装备,支持海上风电检测基地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建设海洋风能开发产业集群。(2)积极支持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加强海洋能利用装备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建立综合实验、研发中心、检测平台,逐步完善海洋能标准体系;以青岛、烟台、威海为重点,规划建设潮汐发电站、潮流能电站、海岛多能互补独立电力系统等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海岛微网群协调控制技术示范工程,促进海洋能利用规模化、产业化;着力开发海水源热泵技术和温差发电站技术的研发、推广,开发利用海洋热能。着力建立微藻的低成本培养、生物质能的高效生产、快速积累高值化产品的集成技术体系,加快海洋微藻、滨海耐盐碱植物制取生物柴油为主的生物质能技术开发。充分发挥沿渤海地区光照条件好的优势,在滨州、东营、潍坊等养殖面积大的区域实施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工程。到2020年,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水平和开发利用能力大幅提高,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
       3.海水利用产业。抓住国家支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的机遇,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及浓盐水综合利用试验研究、综合评价中心建设,加大海水利用大型化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开发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的关键新材料、新工艺和技术装备,重点推进海水淡化及浓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进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水利用产业基地。(1)海水淡化。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加快突破纳滤膜、陶瓷膜、金属膜等海水淡化专用膜关键技术,推动海水淡化新材料规模化发展;巩固发展苦咸水淡化装置、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膜分离及水处理装置等产品,重点发展低温多效蒸馏法海水淡化装备、膜法海水淡化关键装备和成套设备,大力开发海水淡化关键装备制造技术、海水淡化集成技术,加快开发与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相结合的海水淡化新技术,建设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大力推广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推动海水淡化的自主化、规模化发展,缓解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2)海水直接利用。结合小区建设,在沿海有条件的区域推广滨海居民区大生活用海水示范项目;大力推广农业用海水灌溉,选育耐盐性强、有经济利用价值的植物或农作物品种,研究海水灌溉技术,建立集约化海水农业灌溉技术示范工程,支持有条件的沿海地区发展滩涂海水灌溉农业;以青岛、烟台、潍坊、日照等市为试点,结合电厂、化工、钢铁等高耗水企业项目建设,大力推广海水直接利用。(3)海水综合利用。潍坊、东营、滨州、烟台莱州等地,依托丰富的卤水资源,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卤水资源深加工,重点打造溴系阻燃材料产业链,新医药、农药中间体及原料药产业链,钠产业链,氯产业链等四大产业链;加强提取海水有效化学成分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打造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形成深加工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3000亿元,海水利用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围绕服务“智慧海洋”建设,以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海洋观测、监测和资源探测等电子信息设备;突破关键技术,开发制造多功能传感器、水下移动观测平台、海洋立体在线观测监测、遥感遥测设备等,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多参数自动观测关键传感器,打造海洋电子信息设备产业集群,加快软件开发应用,提高海洋观测、监测和探测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三)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自主开发、引进合作等方式,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海洋装备自主化、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加快军民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水下观测设施、海洋平台动力等专用装备,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海洋高端制造业聚集区。
       1.高端船舶制造。以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加快突破现代造船、高强度厚钢板焊接、远洋船舶全球定位及通信等关键技术,加快引进高端整船项目,重点发展冷藏集装箱船、高档游艇、LNG船、化学品船、大型重型运输船、远洋渔船、海产品海上综合加工母船等新型船舶,以及海上行政执法、救助打捞、资源调查、科学考察等公务船舶。着力提升船舶研发设计能力,掌握配套产品选型话语权,提高本地化配套率,拓展延伸产业链。依托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地,大力发展船舶动力、通导系统等高端配套产品;依托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船用钢板、钢材、管材等船舶原材料,建设适应现代化造船工艺的船舶中间产品生产中心,积极发展帆船游艇制造业。着力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2.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适应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大型化、深水化、环保化趋势,依托青岛、烟台、东营、威海、潍坊,加快突破大型高端深海钻井装备关键技术,提高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大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重点发展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大型半潜运输船、水下作业机器人、大型钻机、海洋深水复合管材等产品,发展成套海洋石油装备和石油机械设备总成,打造特色鲜明、技术高端、国内一流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
       3.海洋专用设备。适应高集成、多平台、数字化发展趋势,提高现有海洋专用设备产能,加快研发深海环境监测、深水探测、海洋卫星遥感等新型技术设备,建设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青岛重点发展高精度、适应复杂海况、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测量仪器,形成海洋仪器仪表、高精度高性能水下作业成套装备的产业链;以烟台、威海、日照为依托,重点发展离岸养殖与灾害防护装备、自动化养殖及特殊培养等海洋生物高效养殖装备,海洋生物增殖养殖工程机械化装备、海洋水文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海洋水下焊接技术及设备、海上溢油快速鉴别分析仪、海洋灾害预警浮标等新型技术设备;烟台重点突破新的探测原理研究、研制新的水质生物状态参数和物理化学参数传感器。
       4.海洋工程装备。围绕服务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港口深水航道、防波堤、跨海桥隧、海底线路管道、人工岛、海上城市等重大海洋建设工程,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开发系列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突破海洋设施腐蚀防护技术,建设海洋涂层及防腐蚀材料研发、生产、施工一体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
       5.海洋化工。坚持产业培植、区域打造、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四位一体”,壮大规模和内涵式发展并举,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改造现有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石化盐化煤化一体化发展,巩固提升全国最大海洋化工的地位。(1)氯碱行业。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压力,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开发精细化、专用化和系列

上一篇:山东省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山东省国民营养计划(2018—2030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