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临沂市主要工业经济指标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较多。1-5月份,全市40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49.5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高于全国低于全省。预计1-6月份,实现增加值920亿元,同比增长5%。
(二)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临沂市工业已形成农副食品加工、机械、纺织服装、化工、木业、医药、冶金建材等为支柱的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1-5月份,重点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30亿元,同比增长8%,利税255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7个传统产业完成产值3295亿元,同比增长10.5%;5个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2%。受市场需求影响,食品加工、化工、木业、医药、纺织等消费品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冶金、机械等与投资关系紧密的行业呈下降趋势。
(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按照“精准培植、持续发力、核心提升、不断超越”的原则,将200户骨干企业细化分为100户骨干支撑型企业和100户创新创业型企业,并制定了《关于培植“双百”企业的实施方案》,拟定“双百”企业名单和重点调度企业名单,积极对接企业管理提升、技术合作、战略投资等方面的需求,设立困难问题调度解决专线,点对点帮助骨干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风险、政策制约、技术合作、要素保障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加大骨干企业培植力度。1-5月份,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700户,完成收入2100亿元,占全市收入的57.4%;200户骨干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收入的34.6%。
(四)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力推进“三引一促”,引进战略投资,今年在全市实施“千企千项千亿”技改工程,围绕七大增效措施,筛选了技术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规模效益较大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5月份,全市共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028个,完成投资332.9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465个,完成投资255.3亿元,占比达到76.7%。预计上半年可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60个,完成投资460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以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契机,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力度,上半年共有72项技术创新项目被列入市重点项目,185项技术创新项目入选山东省项目计划;研发新技术37项、新工艺76项、新产品144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企业市场需求不足。突出体现在冶金、机械等产业,受国内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受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全市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0%,冶金、采矿开工率不到40%。二是环保倒逼作用显现。临沂市严加环保治理,受企业停产整治或限期治理影响,工业用电量减少。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量为123.4亿千瓦时,同比减少16.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63%,工业用电量占社会用电量比重73.95%,同比下降2.78个百分点。随着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深入推进,部分停产或限产企业逐步陆续恢复试生产。预计下半年临沂市工业用电将恢复到正常用电水平。三是生产经营成本增高。预计到6月末,全市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增长19%,财务费用增长17%,利息支出增长15%,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长与产品价格呈逆向扩大趋势,造成企业利润下滑。从今年以来利润指标走势情况看,2月末增长9.2%,3月末增长2.8%,到6月末回落至2%,5个月增幅回落到7.2个百分点。四是企业资金链紧张。信贷资金缺失依然是影响当前实体经济平稳运行的突出问题,企业间互保联保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大,目前风险防控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处于担保链条企业,一旦处置不当,极易造成区域型金融风险。通过调度,目前全市工业企业资金缺口160亿元左右,因资金短缺停产企业超过20户。
三、下步工作打算
当前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虽然面临较多困难,但随着宏观调控效果的逐步显现,部分污染企业治理陆续复产,工业经济将呈现逐步向好态势。下一步临沂们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正确研判形势,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抓好工业经济运行,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4%,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增长1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6%。
(一)坚持稳增长与转调创相协调。把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认真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等战略任务,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增强发展后劲。重点统筹当前与长远,抓好稳定投资这个关键,加大技术改造项目投入,重点组织实施好“千企千项千亿”技改工程:全市超过1000家企业实施超过1000个技改项目,全年实现技改投资超过1000亿元。一是策划30个十亿级重大项目。在主导产业中,每个行业确定2-3家大型骨干企业,谋划2-3个10亿元以上的、能有效延伸产业链条,补齐关键缺失环节的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筛选推进150个重点项目。继续实施“百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在全市筛选150个左右投资1亿元以上、发展前景广阔、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作为“市百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推进。三是实施“七个增效”工程。依托工业产能排查归类结果,针对研发投入不足、工艺装备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实施“七个增效”工程,即创新驱动“活力增效”、机器换人“减员增效”、节能减排“减能减污增效”、 提升产品档次“提质增效”、 减低要素占用“挖潜增效”、推进两化融合“信息增效”、减低安全隐患“安全增效”,实现企业内涵式发展。
(二)坚持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一是按照敲开核桃、精准发力的思路,针对临沂市发展有基础、未来有潜力的食品加工、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铁合金、木业板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逐个产业分析现状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细分、细化主导产业发展主攻方向,诊断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瓶颈环节,兼顾产业总体现状和龙头企业,从既已确定的主导产业中进一步筛选有特点、有优势、有前景的主导产品和龙头企业,将主导产业的链条式发展向平台化和产业生态化延伸,建立产业发展的开放式平台和产业生态系统,打造技术、人才、管理、市场和资本集聚的综合平台优势和产业生态优势,将机械产业的工程机械、化工行业的化学肥料、木业产业的高档家具、医药产业的化学制药、冶金产业的钢铁深加工等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重点支持,谋划改造提升现实路径。二是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特点,制订工业产业升级方案和规划,支持产品换代、装备升级、研发创新、商业模式再造、平台搭建、区域布局等多位一体,统筹推进,力求实效。实施新兴产业集聚工程,按照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和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集中开展转型升级三项行动。根据已完成的工业企业分类排查归类目录,集中开展淘汰关停类产能集中整治行动、约束限制类产能倒逼转型行动、重点支持类企业做大做强行动三项行动。确保到2016年底,工业约束控制类产能占比降到20%以下,重点支持类产能占比提高到30%以上,初步建立起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的工业产业结构体系。四是积极搭建研发平台,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建立科技孵化基地,培养技术人才。利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引导工业企业与互联网搭建开放式平台,借助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途径加速市内企业与国际化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临沂商城国际化进程,加快地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三)坚持提振发展信心与提升发展能力相统一。当前,工业生产领域畏难发愁、方向不清、信心不足、观望心态等消极情绪客观存在,部分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不加甄别、一刀切采取信贷防范甚至歧视措施,慎贷、惜贷、抽贷现象有蔓延趋势。立足临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新型工业强市仍是基本战略的根本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客观、辩证、务实、系统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坚信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在发展中解决,综合运用正向引导、负向倒逼手段,在加大企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压力的同时,帮助企业坚定和提振发展新型工业的信心。同时,以引进国内高端管理咨询公司为切入点,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意愿的骨干企业,由政府组织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按需双向对接,依托管理咨询公司智力、信息、市场、客户、资金等各类资源优势,提出管理改进措施和方案。制定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以股权改造、挂牌上市等为契机,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骨干企业创新盈利模式,制定骨干企业创新盈利模式的指导意见,通过传统与现代并举、传承和创新齐驱,引导企业上下延伸、左右拓展,实现跨界经营,推动企业从卖产品向卖设计、卖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加大企业家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产业大讲堂、总裁培训班、专业模块培训班,请进来、走出去多种形式,聘请国内实战派、行业领袖型专家或企业家进行辅导式培训,尽快解决企业新常态下的传统路径依赖问题。
(四)坚持加强运行监测分析与统筹保障要素相衔接。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密切与环保、工商、节能等部门的沟通联系,认真搞好工业企业特别是列入大气污染治理范围内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调度,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确保生产的平稳运行和良好开局。利用好 “好品山东”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品上网“工程,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网上营销。认真落实鼓励企业出口政策,引导企业准确把握国外市场季节性特点,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扩大国外市场份额。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对当前正在施工的重点技改项目,从项目建设进度、资金到位情况搞好调度,科学安排施工力量,切实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促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加大资金供求分析,研究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措施,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发挥好政银企合作长效机制作用,不断创新融资机制,避免因资金不足导致开工不足或新落成项目无法投产的情况,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