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新春,青岛西海岸新区再次“被聚焦”:中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中国重汽,将投资15亿元在该区建设新能源商用车项目,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商用车2000辆,产值18亿元,其中一期项目预计2017年年底建成投产。
围绕产业链,瞄准供给侧,置身经济发展新常态经纬度中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经济发展新方位,推动经济发展换档升级,国家级新区焕发新活力。
传统产业转出新气象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处于中日韩世界船舶制造业“金三角”中心地带,是国家商务部、工信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记者看到,几十组海工产品设备正在码头上制造、安装、调试,生产基地一片忙碌景象。海西重机副总经理代振华告诉记者,公司的产品订单已经排到了一年以后。
海西重机曾以生产港口装卸设备为主,产品质量广受市场认可。然而,受近几年全球经济疲软、国际航运市场萎靡影响,港口装卸设备市场需求量锐减,公司发展步入“严冬”。面对急剧的市场变化,海西重机把产业重心转移到需求正旺的海工平台业务。“公司自主研发的平台升降系统不但打破了升降系统原先基本依靠进口的局面,其平台稳定性甚至超过进口产品。我们还成为国内海工平台领域唯一能够独自制造动力设备并完成总成总试的企业。”代振华自豪地说。
在如今的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各个造船企业基本都实现了转型。而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六大支柱产业,航运物流、石油化工、家电电子、船舶海工、汽车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等,正围绕着供给侧需求,在产能升级的过程中不断蜕变,“旧产业、新动力”,已经成为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常态。
新兴力量增添新动能2016年12月16日,中国首部好莱坞奇幻大片《长城》首映。作为首部在青岛东方影都取景拍摄的大片,上映4天票房突破5亿元。
2013年,总投资50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项目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建成后,每年接拍合拍片和海外影片30部,国内影片100部,吸引3000余家上中下游影视企业进驻,打造“东方好莱坞”。目前,已集聚影视公司80余家,《环太平洋2》、《哥斯拉2》等11部国际大片签约进驻拍摄。
一卷白色医用绷带沾血后,瞬间凝固成胶条状,出血的伤口不仅不会跟绷带粘连在一起,而且还能促进伤口愈合。“这是我们公司的新产品——新型医用敷料,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海藻提取物——海藻酸钠。”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克昌介绍。作为青岛市“新五朵金花”之一的明月海藻集团,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海藻酸钠等主导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经济版图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旅游度假、通用航空、科技服务、文化创意、蓝色金融、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以及影视产业、港口贸易、游艇邮轮、军民结合、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正在加速崛起,给新区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政务改革激发新活力
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改革创新一直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主旋律。
新区从理顺新区、功能区和镇街关系开始,理清权责边界,形成了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按照新的权责划分,新区是“组委会”、“裁判员”,主要任务是大统筹、大服务;十大功能区是“主力军”、“运动员”,致力于大开发、大发展;26个镇街是“啦啦队”、“工作员”,强化大保障、大治理。
改革,要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工贸易合同的备案和核销,一直以来是外贸企业很“头疼”的一件事。新区开发建设了加工贸易三方联网审批系统,企业只需把相关信息一次性录入,商务部门和海关就可以在线完成备案、核销等所有工作。“这项改革,一年可以直接为700多家外贸企业节省商务费用10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通勤和人工费用。”西海岸新区商务局局长管学锋说。
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区级非行政许可事项审批;率先实现工商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率先推行“一地多用”、规划“审批制变公告制”、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施工弹性许可……很多新型业态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
两年来,西海岸新区24项改革列为国家级省级试点,35项区级重点改革事项实现突破,15项改革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创新经验。两年来,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总数达到18.5万户;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1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