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山东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政策 > > 内容

关于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计划(2016-2020)》的通知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7-02-15 14:28:27

各市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商务局、国资委: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加快提升我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省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商务厅、国资委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计划(2016-2020)》,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商务厅   省国资委                      

  

  

                   2016年9月19日        

  

山东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计划 

(2016-2020) 

  

  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加快提升我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制定本计划。 

  一、紧迫性和必要性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指报告期制造业企业每个员工每年平均创造的增加值。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2.5万元/人·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2012年增长18.3%。但区域、行业和企业间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平衡,烟草、石油加工、有色、电力等6个行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人·年,煤炭、纺织服装等6个行业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尚不足20万元/人·年;部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甚至不升反降,钢铁、有色等6个行业下降10%以上,制约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除部分行业受产能过剩等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外,在创新能力、装备水平、企业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的不足,是制约一些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思路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领域,综合发力、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加以推进。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先进典型企业为引领,以对标提升为抓手,突出关键领域,着力在补短板、上水平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制造强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方面的作用,支持企业在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加大改造提升力度,加快提升劳动生产率。 

  2、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广泛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先进经营业态提升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3、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坚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紧紧围绕制约制造业不同行业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关键问题,瞄准短板,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分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破解制约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瓶颈制约,提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省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5%以上。具体目标如下: 

  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6件。 

  2、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200台,创建300个示范智能车间和工厂,自主研发推广首台(套)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突破300个 。 

  3、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5,综合集成水平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5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 

  4、企业现代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全省50%以上的规模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70%的大中型消费品工业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5、新业态新模式广泛普及应用。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云计算、物联网、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新业态、新模式得到广泛普及应用。 

  三、关键领域和重点任务 

  聚焦自主创新、装备升级、两化融合、管理提升、新业态新模式等五大关键领域,突出实施好八大重点工程。 

  (一)五大关键领域 

  1、聚焦自主创新,着力在培强创新源提升创新链下功夫。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针对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强基础研究,统筹推进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创新实力。 

  2、聚焦装备升级,着力在高端关键装备普及应用上下功夫。加快制造装备升级换代,以结构先进、技术完善、效率高、耗能少的新设备替代落后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快改造基础制造装备和自动化专用装备,提升现有装备智能化水平,提高装备的可接入水平和数据交互能力。加快研制推广一批对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影响的首台(套)装备和关键核心部件,提升高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3、聚焦两化融合,着力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等手段,推动生产、消费、服务、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信息流与物质流、资金流的整合,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信息化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智能装备、技术工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综合集成,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实时交互和业务协同。发挥互联网聚集优化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势,支持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开展上下游、跨区域网络协同,加快构建开放式生产组织体系。 

  4、聚焦管理提升,着力在引导企业强根固本优素质上下功夫。加快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推动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加强管理、降本增效,压缩管理、销售和财务费用,减少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资金占用,进一步提高产销率。强化制造业品牌意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培育国际知名自主品牌。深化省管企业改革,加快权属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形成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5、聚焦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在深挖掘强示范促推广上下功夫。把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整合到新的商业模式中,把资本、技术、劳动力、企业发展战略及品牌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跨界融合、衍生升级,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新业态,实现从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模式转型。积极培育分享经济、物联网、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等新兴产业模式,支持企业从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连锁”的后端延伸,扩大市场辐射,提升产业价值链。 

  (二)实施八大工程 

  1、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重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通过孵化、分蘖、衍生、裂变出一批专业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优”工程和“一企一技术”工程,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着力突破高档伺服、智能数控等关键共性技术和各类关键功能部件、高性能材料,提高铸锻、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水平,发展数据采集、核心算法等工业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和数字化设计、仿真分析等自主配套软件,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2、品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品牌强省战略,打造“好品山东”区域品牌,形成更多代表我省制造业新形象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集群品牌。强化品牌引领作用,开展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以消费品工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种创新、品质提升、品牌培育“三品”工程。品种创新方面,每年推出100项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奖励一批重大新产品。品质提升方面,出台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加快发展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每年选择一批具有示范性的重点企业开展质量诊断,树立10个省级质量标杆。品牌培育方面,着力培育10个国际知名品牌,50个国内一流品牌,100个成长型的特色品牌。 

  3、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加快高端装备推广应用,在机械、铸锻造、纺织、印刷、食品、包装等行业加快普及数字化、智能化新装备,优化改进工艺流程和组织方式;支持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运用智能成套装备,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和管理控制水平;支持机械、汽车等行业加快采用集散控制、虚拟制造等智能技术装备,提高精益生产水平;加快采用绿色环保新装备,提升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装备智能化改造,鼓励机械、纺织、印刷、食品、包装等行业改造基础制造装备和自动化专用装备,提升现有装备的加工效率、生产精度和控制水平;支持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对装备进行适应性改造。加快高端装备赶超,重点推进机械、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民爆、食品、医药、造纸、包装等制造领域高端装备成套化、智能化、自主化。 

  4、机器换人工程。在工业机器人用量大的汽车、机械、电子、家电、医药等行业和劳动强度大的轻工、纺织、食品、半导体、建材等行业,重点推广工业机器人替代换岗。在危险程度高的化工、民爆、煤炭等行业重点推广运用安防、排爆、巡检、救援等特种机器人,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建设机器人4S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一批系统集成和售后服务能力强的机器人应用及租赁服务企业,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5、企业管理提升工程。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培养造就100名以上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卓越企业家,1000名以上国内知名的杰出企业家,10000名以上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家。加强企业家培训培养,建立“山东省企业家网络学院”,提高企业家创新发展能力、决策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强化制造业企业员工技能培养,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深化工学、校企合作,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参与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开展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实行企业管理项目化,总结推广精益管理、成本管理和控制、资源能源集约管理、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质量品牌管理、战略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等管理方法,创新商业模式,分行业选树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和示范班组,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开展对标专项行动,引导企业降本增效、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增效、市场开拓增效、战略转型增效。建立人工成本预算制度和年金制度,有效控制企业成本。 

  6、智能制造工程。抓好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应用项目建设,发挥好试点示范项目引领作用。加快发展各类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发展针对关键设计工具、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行业应用等领域软件。推广海尔、红领等企业经验,建设一批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选择一批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互联网+制造”试点示范。组织实施“智慧园区”建设试点,建设烟台海洋装备、东营石化装备等一批智慧型制造业集聚区,推动园区产业链协同优化。鼓励企业主导制订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7、服务型制造推广工程。推动创新设计发展,推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服务设计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建设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在家电、机械装备、汽车等行业发展众创定制,实现柔性化批量生产和组装定制化产品;在服装、家居建材、日用消费品等行业发展深度定制,实现用户与企业一对一交互设计和生产。优化供应链管理,支持高端装备、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行业面向上游,纺织、轻工、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医药等行业面向下游,发展供应链管理专业化服务。发展在线监测诊断服务,支持工程机械、交通装备、矿山机械、数控机床、电力、石化等领域企业,采用物联网技术开展远程监测、故障诊断、远程维修、趋势预测等主动运维服务。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模式,支持一批示范项目,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快制造业企业向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商转型。发展云制造模式,推广应用山东省工业云平台,支持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发一批面向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产品,建设一批工业大数据行业平台和服务示范基地。 

  8、产业链培植提升工程。引导各地根据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有选择的确定若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协同配套体系,集中力量予以培植壮大并形成优势。对轮胎、地炼、纺织等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支持有潜力的骨干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对家电、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等零部件外购比例高的产业,以专业园区集聚上游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搞好产业集群研发孵化、检测检验、公用设施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抓好优惠政策落实。认真落实省政府《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重点行业转型升级财政政策措施》,重点落实好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奖补、重点骨干行业贷款贴息、“机器换人”、新装备新材料和总集成总承包模式推广应用、“工业绿动力”、科技投资风险补偿、企业研发投入奖励、企业家队伍建设、“单项冠军”等财政支持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增值税转型、进口免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智能制造专项、数控机床专项、工业强基等政策。 

  (二)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开展省属科研院所与高校教育资源整合试点和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进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国际通用的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灵活的柔性人才政策,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财政和金融支持方式,推动政府产业扶持资金由支持产业向支持企业规范治理结构、挂牌上市转变,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加大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入落实省政府《关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财务支出成本的意见》(鲁政发〔2016〕1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鲁政办发〔2016〕28号),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优化企业融资环境。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深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大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力度,建立向协会购买服务常态化机制,支持行业协会举办品牌展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开展行业人才培训。加强对创新联盟、产业联盟、行业联盟等新型社会组织的培育支持。 

  (四)加强组织协调和考核督导。发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领导机制作用,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市要制定具体推进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建立监测体系,加强督查和考评,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和总结推广经验。 

上一篇: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补充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申报材料的通知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